我的孩子究竟是「大隻雞慢啼」還是發展遲緩?
寶寶能平安順利地長大成人,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畢竟育兒路上有太多風險,所有家長及照顧者無一不是費盡心力、傾盡所有,只希望寶寶可以健康地長大。
然而,養育寶寶的過程中,有時會發現寶寶的行為舉止似乎不太對勁,或是其他同年齡的寶寶能做出來的舉動,自家寶寶卻無法順利做出來,這些都可能是發展遲緩的徵兆,家長千萬注意!
如果家長觀察寶寶一段時間,發現孩子的舉止動作有發展遲緩的跡象,千萬別以為這是「大隻雞慢啼」,等孩子再大一點就會好了,當心錯過黃金治療時期。
只不過,家長們可能疑惑,什麼是兒童發展遲緩?兒童發展遲緩又要如何應對呢?
兒童發展遲緩定義
兒童發展遲緩的定義是指兒童在生理、心理、動作、認知、語言、情緒等方面比起同年齡孩子有明顯落後的現象,這種現象便稱為「發展遲緩」!
家長要注意,若寶寶無法達到90%同年齡孩子可完成的能力,應該先帶孩子去做發展遲緩評估,經衛生主管機關認可的醫院評估確認。
兒童發展遲緩原因
兒童為什麼會發展遲緩,其原因眾說紛紜,造成發展遲緩的因素有很多,大多原因都是不明的。有些兒童是因為家庭環境或社會等外力影響造成的發展遲緩,也有兒童因為生理疾病導致發展遲緩,而遺傳也是一種極大的因素,例如唐氏症(Down Syndrome)和染色體易脆症(Fragile X syndrome)等等。
另外,若爸媽與孩子長期互動不足,忽視孩子的成長需求,導致孩子沒有機會向父母學習時,也可能出現發展遲緩的問題。
兒童發展遲緩的評估方式
兒童發展遲緩是有跡可尋的,家長照顧小孩時,應該在日常生活中細細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適時檢視孩子的發展是否符合兒童健康手冊或發展里程碑中各時期的歷程,因為每一個時期的寶寶能做到的事情都不太一樣,比方說,1歲的寶寶理應可以走得很穩,然後會開始撕紙,甚至能模仿簡單的聲音、脫帽子等等;如果自家寶寶已滿1歲,無法順利地做出這些舉動,例如已滿1歲卻還要扶著物體才能站起來、拍手、捏東西,建議要多多觀察孩子發展狀況!
家長可以使用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提供的發展里程碑,其兒童發展連續圖來觀察孩子各時期的情形:
-
粗動作-
粗動作指的是運用手臂、腿部和軀幹等大肌肉的動作,像:走路、跑步、丟球、舉重物等都屬於這個範疇。粗動作同時是細動作的基礎,這會影響小孩對身體的覺知、對刺激的反應速度等等。
以1歲6個月的小孩為例,其粗動作應該為「牽著小孩或小孩扶著欄杆可以走上樓梯」。
-
細動作-
細動作通常和手部有關,包含伸手觸碰東西、抓握、拍手、塗抹和操縱物品等等。細動作大多和「手眼協調」相關,需要搭配視覺或視知覺能力的輔助,才能完成。
以1歲6個月的小孩為例,其細動作應該為「小孩會把瓶子的蓋子打開」。
-
語言及認知-
語言能力其實不止是把話說對,也包含小孩在對的時機點給予適當的回應(如:我有聽到了)、會提出要求(如:想要吃XX東西),或是口語表達時有正確的高低起伏等等。認知能力則包含注意力、記憶力,以及執行功能和計劃能力,如果語言及認知能力有落差的話,會影響孩子未來在校園裡與老師和同學的互動情形。
以1歲6個月的小孩為例,其語言及認知能力應該為「會跟著或主動說出一個單字」。
-
身邊處理及社會性-
情緒和社交通常在嬰兒時期就已開始發展,這方面有遲緩的孩童,通常對社會情境的感知與互動都不如預期。
以1歲6個月的小孩為例,其語言及認知能力應該為「幫小孩穿衣服時會自動伸出胳臂或腿」。
家長在發現孩子的發展比較慢的情況時,建議帶去給小兒科等專業人士評估,找出可能的病理原因,再轉到更專門的科別如復健科、骨科、語言治療師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兒童發展遲緩怎麼辦
若家長發現寶寶平日的舉動不太對勁,比方說走路姿勢怪怪的、注意力也不集中等等狀況,若試過教育但依然無法改善的話,建議家長得先帶寶寶就診,讓專業醫生評估是否真的是兒童發展遲緩,如果寶寶真的發展遲緩的話,可進一步到早期療育機構尋求治療協助,甚至有的早療機構會提供照顧服務!
依兒童發展遲緩不同而有不一樣的治療,例如運動發展遲緩的兒童接受物理治療師等復健治療,語言發展遲緩的兒童則由語言治療師協助指導……家長可帶小孩接受早期療育治療,3歲前是早療的黃金時期,若能在此時期先接受治療的話,效果比3歲之後再接受治療還要卓越!
當然,現在網路資訊很發達,家有發展遲緩兒的家長能充實相關知識,有相同經驗的家長也會於一些網路社團中分享育兒的心路歷程,家長們可以交換面對孩子發展問題的相關經驗,同時建議家長調整生活模式,才能陪伴著孩子繼續走下去!